2024-09-01
售卖作品
00

目录

基于Proteus的温室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实验报告
一、实验目的
二、实验背景
三、系统框架与工作原理
1. 系统组成
2. 工作流程
3. 关键功能实现原理
温湿度数据采集
显示功能
报警与控制
按键处理
四、硬件连接
五、实验总结
资料

(1)显示温湿度

(2)设置温湿度上线限制数值

(3)温度高于温度上限,蜂鸣器报警+降温电机转

(4)湿度高于湿度上限,蜂鸣器报警+降低湿度电机转

(5)温度低于温度上限,蜂鸣器报警+加温电机转

(6)湿度低于湿度上限,蜂鸣器报警+加湿电机转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基于Proteus的温室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实验报告

一、实验目的

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Proteus仿真的温室温湿度控制系统,实时监测并控制温湿度,通过该实验掌握DHT11传感器和LCD1602显示器的使用,以及单片机的编程和控制。

二、实验背景

温湿度是影响温室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,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。本实验通过设计一个温湿度控制系统,利用传感器检测温湿度,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,并通过显示屏实时显示当前环境参数。

三、系统框架与工作原理

1. 系统组成

  • 温湿度传感器(DHT11):实时检测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。

  • 单片机(STC89C52):核心控制单元,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、处理数据、控制显示和报警设备。

  • 液晶显示屏(LCD1602):显示当前温湿度值以及用户设定的上下限值。

  • 蜂鸣器:当温湿度超出设定范围时发出报警声。

  • 控制设备:包括加热器、制冷器、加湿器和除湿器,分别用于调节温度和湿度。

2. 工作流程

  1. 初始化阶段

    • 系统启动时,初始化LCD1602显示屏和DHT11传感器。

    • 设定默认的温湿度上下限值,并在显示屏上显示。

  2. 数据采集与显示

    • 定时读取DHT11传感器的数据,获取当前温度和湿度。

    • 将读取到的温湿度值显示在LCD1602上,同时显示设定的温湿度上下限值。

  3. 数据处理与控制

    • 判断当前温湿度是否在设定的上下限范围内。

    • 如果温湿度在设定范围内,关闭蜂鸣器和所有控制设备。

    • 如果温湿度超出设定范围,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应的控制设备:

      • 温度高于上限,启动制冷设备。

      • 温度低于下限,启动加热设备。

      • 湿度高于上限,启动除湿设备。

      • 湿度低于下限,启动加湿设备。

    • 当温湿度超出设定范围时,蜂鸣器报警。

  4. 用户交互

    • 通过按键设置温湿度的上下限值。

    • 设定值通过LCD1602显示,按键操作包括增加和减少温湿度上下限值以及保存设定值。

3. 关键功能实现原理

温湿度数据采集

DHT11传感器通过单总线与单片机通信,单片机发送启动信号给DHT11,DHT11响应并传输温湿度数据。单片机读取并解析这些数据,存储在相应的变量中。

显示功能

LCD1602通过并行通信方式与单片机连接,单片机通过发送相应的指令和数据,控制LCD1602显示温湿度值和设定的上下限值。

报警与控制

单片机根据采集到的温湿度数据与设定值进行比较,判断是否超出设定范围。如果超出范围,单片机通过GPIO引脚控制蜂鸣器和相应的控制设备(加热器、制冷器、加湿器和除湿器)。

按键处理

按键通过GPIO引脚与单片机连接,按键的状态变化通过中断或轮询方式检测,单片机根据按键操作改变温湿度上下限值,并刷新LCD1602显示。

四、硬件连接

  1. DHT11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引脚连接到单片机P1.3引脚。

  2. LCD1602显示器的RS、RW、E分别连接到单片机P2.0、P2.1、P2.2引脚,数据引脚D4-D7分别连接到P0口。

  3. 蜂鸣器的正极连接到单片机P1.7引脚,负极接地。

  4. 控制设备:加热器、制冷器、加湿器和除湿器分别连接到单片机的P3.4、P3.5、P3.6、P3.7引脚。

五、实验总结

通过本次实验,我们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Proteus仿真的温室温湿度控制系统,掌握了DHT11传感器和LCD1602显示器的使用,了解了如何通过单片机实现温湿度的实时监控与控制。同时,通过实际动手操作,深化了对单片机编程与硬件电路设计的理解,为后续相关项目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资料

https://docs.qq.com/sheet/DUEdqZ2lmbmR6UVdU?tab=BB08J2
如果对你有用的话,可以打赏哦
打赏
ali pay
wechat pay

本文作者:Dong

本文链接:
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。本作品采用《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 4.0 国际许可协议》进行许可。您可以在非商业用途下自由转载和修改,但必须注明出处并提供原作者链接。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