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T是"Chain of Thought"(思维链)的缩写,指的是让AI模型逐步展示推理过程,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。
你提出的核心问题确实很有意思:如果模型无法准确判断自己是否真正"知道"某件事,那COT为什么还能提升效果?
我觉得可能的解释是:
关于"知道"的判断: 模型确实很难区分"真知道"和"看起来知道"。它可能基于训练数据中的模式匹配给出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答案,而且对此很有信心。这是个根本性的认知限制。
COT的作用机制: 但COT之所以有效,可能不是因为它帮助模型"自我纠偏",而是因为:
激活更多相关信息:逐步推理过程中,模型会调用更多相关的训练记忆和模式,增加答对的概率
结构化思考:强制模型按步骤展开,减少了"跳跃式"错误,就像人类列提纲一样
多次"采样"机会:每个推理步骤都是一次重新"采样",增加了碰到正确路径的可能性
暴露推理过程:虽然模型本身可能意识不到错误,但推理步骤暴露给了人类,让人类可以发现问题
所以COT可能不是真正的"自我纠偏",而是一种提高答案质量的工程技巧。
本文作者:Dong
本文链接: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。本作品采用《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 4.0 国际许可协议》进行许可。您可以在非商业用途下自由转载和修改,但必须注明出处并提供原作者链接。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